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论坛

德国归来话职教(刘繁荣)

    2013年7月5日至7月19日,我有幸赴德国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团队与质量建设”培训班,同行的还有学院的四位同事和国内兄弟院校的四十余位同行。赴德之前,我们于今年的4月中旬在桂林接受了为期一周的有关德国职业教育的国内培训,由来自德国巴登符斯腾堡州职业师资考评中心的多贝尔教授为我们讲解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和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为7月赴德国的实地学习与考察做了前期的准备。
我们一行人7月7日搭乘汉莎航空的班机从北京出发,飞抵法兰克福之后转乘汽车,于当地时间的7月7日下午抵达巴登符斯腾保州的卡尔斯鲁厄市。我们返程日期是7月18日,从法兰克福起飞,中间在慕尼黑转机,19日中午时分抵达北京,到南昌是晚上9点钟左右。满打满算,我们在当地一共呆了11天。
我们这次的培训采取了课堂学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时间和考察时间各占一半。学习的内容涉及到职业教育模式、职教课程开发和职业教育教学法等方面,实地考察的主题是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下的校企合作,考察的对象是位于曼海姆市的冯.西门子学校以及与之合作的约翰.迪尔公司和巴符州手工业协会。在德培训期间,我们实地观察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合作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师生、合作企业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真实感受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成熟、科学和高效,使我们在思想上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受益颇深。
以下我从职教模式、师资建设、教学环境、职业素养、社会环境等五个方面简要汇报此次德国之行的心得体会。
一、 职教模式——“双元制”职教模式植根于本地的产业体系
德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发达的工业文明体现在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工业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完全植根于地方的产业体系。在德国,先有校企合作,再有职业教育,没有校企合作,就没有职业教育,而我国则恰好相反,是先有职业学校,再去寻求校企合作。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由产业需求拉动的,企业需要什么人才,职业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则是政府推动的。以巴登符腾堡州为例,该州是德国工业最发达的州之一,是奔驰汽车的总部所在地,加工业很有名气。该州职业学校的特点是小而精,并不追求大而全,全州有200多所职业学校,平均每所学校的学生数量只有1000多人。学生在入读职业学校前,首先要竞争本地企业的实习生岗位,在被企业录用后,再由企业送到合作的职业学校去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通常是三年,头两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最后一年基本上在企业。企业每个月给学生发放约600欧元的实习工资,扣税后学生能拿到500欧左右。学生毕业后可以自主选择留在企业还是另谋职业。三年学习期间,学生的学费是全免的,由政府买单。
与职业学校合作的企业既有大型的跨国公司,也有只有十几名员工的小微企业,两类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方式差异很大,但都有很好的效果。在曼海姆,我们实地考察了与冯.西门子学校合作的约翰.迪尔公司。这是一家美国公司,是全球农用机械的领军企业,在巴符州设有分公司。迪尔公司每年招收实习生60名左右,除了与西门子学校合作培养40多人外,还有10余个名额给了本科学校的毕业生。申请迪尔公司实习生岗位的人员很多,去年录取比例超过了3:1。迪尔公司与西门子学校合作办班,共同培养这些学生,学生在企业的时间为2/3,在学校的时间是1/3。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曼海姆市的生产厂区内,迪尔公司专门拿出了一间大型厂房作为实习生培训中心,所有与实习培训有关的技能培训设备设施一应俱全,并且配备了6名专职的培训教师(师傅),手把手地学生如何完成生产任务(粗加工、精加工、设备组装、线路安装等等)。学生在这里完成两年的学习后,可以直接走上迪尔公司的工作岗位。我粗略估算了一下,算上设备厂房运营维护费折旧费、培训人员工资、实训耗材费等成本支出,按照两届120人的培养规模,迪尔公司在每位实习生身上每年的投入不会应该不会低于5万欧元,这还不算德国政府为学生承担的职业学校的学费,可见德国在职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十分惊人。
大企业人才需求量大而且稳定,所以有能力有意愿投入巨资参与职业教育。但是,大企业毕竟是少数,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这些企业也是职业人才就业的主要渠道。由于企业实力弱小,人才需求也不稳定,中小企业无法与职业学校直接建立合作育人的关系,而是借助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在德国影响力巨大,德国全国性的行业协会有35个,承担起了许多社会职能,为中小企业培养人才就是其主要职能之一。我们在曼海姆考察了巴符州手工业协会的办公场所、培训中心,并实地考察了一家只有13名员工的金属配件加工企业LSB。LSB虽然只有13名员工,但却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祖孙三代人。这个企业只有一名20岁出头的职校学生,他很愉快地在这儿工作。手工协会培训中心将中小企业的实习生汇合在一起,与职业学校合作培养,在校时间1/3,在企业的时间是2/3, 工学交替。手工业协会的培训中心是由协会成员共同投资的,面向社会开放,既承担校企合作的培训任务,也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实训设施设备非常完备和先进,师资均来自行业企业一线。中小企业通过协会抱团参与职业教育,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分散与学校集中办学之间的矛盾,源源不断地为中小企业输送职业人才。
通过考察,我感觉到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人才需求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根本动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必然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中心。
2、 在“双元制”条件下,职业学校的学生首先是企业的员工,然后才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生在进校之前,就知道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岗位,该学些什么东西。
3、 职业学校的生源是来自于企业,而不是直接来自于中学的应届毕业生。学校首先找到合作的企业,然后才知道自己该如何办学,也就是“先有校企合作,再有职业教育;没有校企合作,就没职业教育”。
4、 职业学校完全以企业岗位需求来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为产业发展服务。
5、 职业学校与企业在地缘必须十分接近,这样才能实现高度融合。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和老师要频繁地来往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如果空间距离太远,根本无法实现。
6、 职业学校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必须完全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要求,毕竟职业学校的投入是由地方政府全额买单的。例如,由于巴符州汽车工业发达,该州职业业学校采购管理专业就专门开设了《工业配件采购》之类的课程,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配件采购的基本流程,其中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就是如何购买智利生产的铜管。
二、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过程十分漫长,而且严格
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一般有以下几个必要条件:
1、 拥有两个专业的本科学位;
2、 不少于3年的与所申请从教专业有关的企业工作经验;
3、 接受州师资培训中心为期18个月的师资培训,且通过考核。
如果把这些条件叠加起来,我们发现,德国职教教师的入职年龄最低是28岁,可以说是十分苛刻的,但是这也保证了教师完全具备讲授职教课程的能力。
德国职教教师属于政府公务人员(教育公务员),薪水由政府发放,平均收入在3-4万欧元,每周完成的课时量在30节左右。当然,他们承担的课时通常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师并不需要从头到尾讲解,所以在精力上可以胜任。德国职教教师不评职称,不发论文,教师每年有考核,但一般不会被政府辞退,是“铁饭腕”,职业教师的职业素养普遍很高,十分敬业。
三、教学环境——职业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和物质保障
德国职教课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教学过程讲究“教学做”一体化,体现在教学环境上,实训区与教学区在空间上没有分隔,学生在学习区学习知识点后,马上转到实训区训练,如在训练区有疑惑,马上又可转到学习区接受老师的讲解。不论是在西门子学校,还是在迪尔公司,还是在手工业协会培训中心,我们均发现了这样的布局特征。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技能的训练主要在企业的培训中心完成,如此一来,德国职业学校的规模一般不大,基本上都不需要投大量资金建设实训基地。即便如此,职业学校的教学场所的实训设备设施也是十分完备的,教学条件也很优越,完全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德国职教场所使用的设备、仪器、家俱十分完备,设计精巧、做工优良、功能齐全,教师教学所需的器材、教具、耗材品种繁多,但又十分实用。教室里没有讲台,没有讲台踏板,桌椅全部是可活动的,师生之间没有任何人为造成的空间上的隔阂,可以十分方便地交流和互动。教师授课时习惯于使用图形、图表、符号等形象的媒介来讲授知识,极少使用简单的文字陈述。教师特别鼓励学生开展团队讨论,并代表团队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这样可以充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德国职业学校教学场所的布置为贯彻“师生互动参与式”的教学理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培训期间,培训教师CRAFT博士曾利用“旋转木马法”让我们学习了几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伙伴拼图法”“鱼缸法”“四角法”“旋转木马法”,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教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德国从业者严谨认真、勤恳敬业的职业态度令人尊敬
    很早以前,曾听说德国人将工作视作上帝赋予自己的职责,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是自己的本份。我想,不仅仅为钱而工作,更多地为自己信仰工作的人,必然会十分卓越。在德期间,无论是参加活动,还是观察德国的产品和服务,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德国人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每个细节都感觉经过了深思熟虑,每一角落都感觉受到了精心的呵护。有几件小事可以为证:
1、 客房服务员不仅整理好房间,而且会主动将客人的私人物品整理好;
2、 更换天花板时,施工人员将地毯严严实实地封起来,施工后地毯一尘不染;
3、 掘地沟时,用薄膜盛放余土,施工完成后恢复草皮,一切如新;
4、 卫生间从没有损坏滴漏的水咀,空气清新芬芳,任何角落都没有污渍。
毛主席曾说“世界上的事就怕认真两个字”,我觉得这句话用在德国人身上最为贴切。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学习德国人的这种精神,行为师范,扎扎实实的工作,关注每个细节,用自己的行为影响我们的学生,使他们逐步养成优良的职业素质。
五、社会环境——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职业教育体系是整个社会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现将德国和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做个简单比较:
1、 德国的现代工业文明在一百多年前已形成,人们尊重劳动,崇尚职业精神,所以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是理所当然。相比之下,我国尚处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快速转型期,儒家思想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崇尚“官本位”,轻视体力劳动,劳动者的地位并不高。
2、 德国的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升入普通中学的比例只有20%不到,进入职业学校的占80%,职业学校毕业后,再继续上大学读本科的比例也很高。所以,在德国,学生读职业学校十分正常。
3、 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健全,社会各方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格局得到了妥善协调,而我国有关职业教育的制度体系还在摸索和完善之中。
4、 德国人口长期负增长,早已实现充分就业,劳动力供需矛盾严重,企业招聘普遍存在困难,这些年大量外来移民填补用工市场。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供应,愿意投身职业教育中。2009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迎来了“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工资水平迅速增长,企业招工难的情况日益加剧,这说明我国也即将实现充分就业。在企业逐渐意识到人越来越贵以后,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会主动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以寻求人力资源供应的稳定保障,这预示着职业院校在未来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权会越来越大,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5、 德国实施的联邦制,这是一种高度分权的政治体制,各州有极大的自主权,所以,德国的各个州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立法发展职业教育。我国实行的是共和制,国家的立法权和重要事项的决策权都集中的中央政府,这使各地方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时缺乏足够的自主性,缺少政策、法律、资金等各类可资灵活调度的资源。